9月29日,清华大学发布了一则关于部分人员参与“黑导”“黄牛”活动牟利的通报,引起广泛关注。通报中提到,两名教职工和两名学生因违规报备、违规载客入校被处理。
据红星新闻报道,国庆期间仍有人在二手平台上兜售进入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等名校的名额。当输入“清华预约”等搜索字样后,平台会直接跳转至建议通过高校官网咨询预约事宜的提示。但如果输入“清华咨询”“北大咨询”等字样搜索,则会出现部分商家的产品信息。这些信息通常不会明确写明是校园预约,而是以“清华在校生”等进行标注,只有私信询问后,对方才会表示能够带领买家进校参观。
一名卖家告诉红星新闻记者,国庆期间仍然可以进入校园,当前收费每人200元。他建议有意向的人尽早下单,因为后续几天价格可能逐日浮动。他还承诺,凡是拍下的订单都能确保进入校园,且相关费用仅在访客顺利入校后才需支付。“预约成功后我会把信息直接发给你,从手机上就能看到,当天直接拿身份证就能进去。”卖家表示不方便透露身份,但能确保访客顺利入校。
随后,红星新闻记者对几家此类商户进行了投诉,平台客服表示已了解情况,调查后会进行处理。
7月25日,清华大学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治安秩序管理的通知》,强调严禁为无关人员报备入校,严禁为他人有偿报备入校。此前也曾多次出现类似情况:2023年7月,北京大学通报称校外研学团队和校友勾结牟利,将游客违规带入校园,关闭46名校友的预约系统使用权限;2024年12月,清华大学通报一名学生因多次违规为校外人员报备入校牟利,被给予处分。
针对此类现象,澎湃新闻评论指出,知名高校如果对游客完全放开,确实可能对校园秩序带来巨大冲击;但作为公立大学,尽可能向公众敞开也是必须回应的社会期待。人们希望借着这次部分师生被处分的契机,引导学校对校园管理的尺度进行更细致的梳理:增加入校名额,合理分配参观时段,与中小学建立相对固定的游学项目。通过管理创新既让师生安心上课,也让公众有机会亲近名校,是压缩这种灰色生意最有效的方式之一。本校师生应自律,不钻空子、占便宜,维护校园管理的良好秩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