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火光冲至数十米高 竹棚火灾再敲警钟!下午3时,大埔宏福苑上空腾起数十米高的黑烟,燃烧的竹条裹挟着火星从31层高空坠落,像一场致命的雨。消防车鸣笛疾驰,火警在34分钟内连升两级至四级——这是香港最高级别的火警响应。两名市民重伤昏迷,数百住户被困家中不敢开门窗。起火点是外墙密布的竹制棚架。

这并非孤例。2025年10月,中环华懋大厦因维修棚架起火,火势蔓延三栋建筑,耗时五小时扑灭;2023年,尖沙咀一栋48层在建楼同样因竹棚燃烧形成“火龙”。每次火灾都有相似的原因:易燃材料、垂直结构、风助火势,瞬间失控。今天的大埔火灾再次暴露出香港高层住宅的消防软肋。

竹棚是香港建筑的标志性符号,轻便、灵活且成本低,但也是城市安全的隐痛。它未经防火处理,遇火即燃,且结构通透,形成天然“烟囱效应”。一旦起火,火焰可在数分钟内从底层窜至顶层。施工期间常堆积保温材料、油漆等可燃物,若配合违规电焊作业,无异于在高空搭建一座火药库。2025年初江苏泰州工地火灾就是无证电焊引燃可燃物所致,教训深刻。

尽管政府自2025年3月起要求新政府工程半数采用金属棚架,但转型远未完成。竹棚仍广泛用于私人项目与旧楼维修,监管难以全覆盖。部分“合资格人士”甚至未实地检查便签发安全许可,形同虚设。消防部门虽出动无人机监控、调派百人攻坚,但面对30层以上的垂直火场,云梯难及,水柱衰减,救援始终被动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