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北京市顺义区丽喜花园12号楼6层二单元601号的商品房,建筑面积132.2平方米,评估价为256.4万元。该房屋因原房主曾在屋内跳楼身亡而被标注为“凶宅”,导致许多潜在买家望而却步。
今年6月,这套房子首次进行司法拍卖,起拍价为179.5万元,比评估价低了不少,但最终因无人报名而流拍。8月28日,房子迎来第二次拍卖,起拍价降至143.6万元,下调了近36万元。这次有两名买家参与竞拍,经过三轮出价和三次延时,最终以145.7万元成交。整个拍卖过程吸引了400多人设置提醒,围观次数超过1.1万次。
从市场角度来看,“凶宅”在房产交易中一直是个敏感话题。一旦房屋与非正常死亡事件挂钩,其价值往往会大幅贬损。例如,2025年7月重庆市南岸区腾龙大道的一套“重庆姐弟坠亡案”案发地的房产法拍,尽管起拍价远低于市场价,仍无人问津。再如2015年浙江杭州一套有人跳楼自杀的房产,起拍价125万元,最终成交价160万元,相当于评估价的72%。这种情况一方面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避讳心理,另一方面也受“凶宅”说法的影响。
法律层面,根据人民法院案例库发布的参考案例,若法院拍卖的房屋存在原居住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,构成重大瑕疵,必须披露相关信息。在网络司法拍卖中未披露该信息,买受人可主张撤销拍卖。这意味着在法拍房交易中,相关方必须如实披露房屋的特殊情况,保障买家知情权。
对于这次成功拍出的法拍房,网友们看法不一。有人认为买家胆子大,低价买到了大房子,很划算;也有人表示自己绝对不会买这样的房子,哪怕价格再低,住着心里也不舒服。还有网友从投资角度分析,认为这样的房子后续转手可能会比较困难。
法拍房在房地产市场中一直是个特殊的存在,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,但也伴随着各种风险。购房者在考虑购买法拍房时,应充分了解房屋背景和潜在风险,权衡利弊后再做决定。相关部门和拍卖平台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机制,规范法拍房交易流程,保障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。